宝宝刚出生到一岁左右的这段时间,脑部结构正快速发展,而睡眠品质则为主导脑部发育的一大关键因子。拥有充足而安稳的睡眠机制,对宝宝来说是生长必备的条件,在规律睡眠作息下,新手父母带养过程也会更轻松,因此,厘清孩子睡眠品质好坏的关键因素,是爸比妈咪必做的课题。
我们都知道必须提供孩子充足的睡眠量,但您知道睡眠的稳定与否,对宝宝来说所代表的意义为何吗?若无法陪伴孩子一同进入安稳的梦乡,对孩子会造成哪些影响?而左右宝贝睡不安稳的因素又有哪些?本文透过专业医师与临床心理师的解说,让爸比妈咪们一次补足所有必备的宝宝睡眠知识。
睡眠之于孩子的重要性进入怀孕第三期一直到宝宝出生后的头三年,是宝宝快速建立脑部结构的关键期。此阶段孩子脑部快速成长,发展速度达到一般状况的好几倍以上,拥有高品质的睡眠将有助于孩子长得更快、更好。孩子进入香甜的梦乡时,大脑马不停蹄的持续建构工作,长庚医院儿童心智科临床心理师黄彦霖表示,「对新生儿来说,外界环境及刺激都是新的学习材料,因此,必须花较多时间在建构学习知识与自我统整上,睡眠正是提供宝宝聚焦在自己身上的方式之一。」另外,人体在婴儿期及青春期是身体成长及变化最快速的阶段,研究发现,当人类进入深层睡眠,身体会分泌生长激素。为了让宝宝快速成长,自然要多花一些时间在睡眠上。
彰化基督教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主任萧建洲医师也提到,在睡眠过程中,宝宝可以减少消耗的热量,藉此获得充足的休息。透过睡眠过程,宝宝所获取的养分得以在体内进行代谢、吸收、调整及利用,转化为生长所需的能量。
睡眠特征与成人相异许多新手父母在带养孩子过程中,经常为宝宝的睡眠问题感到困扰,总对无法摸透宝贝的作息而不知所措。之所以无法顺利掌握孩子的习性,可能与婴幼儿睡眠特征和成人相异有关。例如:有些父母会摸不着头绪,烦恼孩子为何浅眠或有其他睡眠特性,其实这都是正常的状况。在经过足够的训练且伴随孩子逐渐成长,睡眠模式也会渐渐与成人变得一致,在此之前,我们先认识婴幼儿有哪些与成人不同的习性。
片段性睡眠—频繁却短暂一般来说,幼儿的睡眠周期较短,成人一个睡眠周期约为90~120分钟,一次长时间的睡眠中约有四至六个周期;小朋友的睡眠周期则只有约45分钟,睡眠周期约有十多个。将此数据体现在实际睡眠中,成人能进行一整段的睡眠,而年纪较小的孩子睡眠时间属于比较片段性。
虽然一整天的睡眠时间很长,但每次却只睡两至三个钟头,父母得重新安抚他们入睡,显现出频繁却短暂的睡眠模式。黄彦霖心理师说明:「从研究上的资料可以看出,宝宝一天平均需要16~19小时的睡眠时间,但不像成人一次可在夜间补充8、9小时的睡眠,而是散布在一整天当中,因此,新生宝宝总给人一种多数时间都在睡觉的感觉。」
浅眠—快速动眼期成人在深层睡眠与浅层睡眠转换之间,通常顺利且不容易清醒,但宝宝的转换过程不及成人顺利。萧建洲医师指出:「睡眠过程中可区分快速动眼期与非快速动眼期,非快速动眼期又细分为深层睡眠与浅层睡眠。」根据研究显示,成年人在每段睡眠中仅有1/4的时间处在快速动眼期,而年纪小的孩子,快速动眼期却占了一半以上的睡眠时间。黄彦霖临床心理师提到:「快速动眼期在睡眠医学中被归类于矛盾期睡眠,因为此时大脑的脑波状态显示与清醒时的状态相似,但身体肌肉张力却是整个睡眠阶段中最低的时刻。」
在快速动眼期睡眠中,宝宝可能会出现眼球跳来跳去的状况,有些家长还可能误以为是宝宝抽筋,并伴随许多面部表情,像是嘴角抽动、皱眉、发出闷哼声、伸展四肢、翻身等,但这些动作大多是无意义的正常现象,不一定代表孩子睡不安稳。此时只要让宝宝自己处理、经历即可,若贸然将宝宝抱起或进行其他照顾大动作,可能反而吵醒孩子。
过度刺激影响睡眠新手父母可能会发现孩子有「白天玩得越累,晚上越兴奋」的状况发生,您可能因此感到不解,毕竟成人在折腾一整天之后,会显得身体疲惫不堪、昏昏欲睡,而孩子却反而变得更活跃、兴奋,甚至晚上睡得更不安稳。萧建洲医师解释,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孩子在白天时,精神受到过度刺激,除了玩得太兴奋之外,太早接触电视、3C产品等声光刺激,也可能导致孩子晚上夜惊或梦魇,造成睡眠品质受影响。
宝宝睡眠时间长短孩子睡眠机制新生宝宝的生活相当简单,多数时间都在睡梦中度过,但睡眠模式较不稳定、持续,再加上小宝宝对奶水的需求也属频繁少量,苏醒往往都是为了填饱肚子,新手父母很难看到孩子展现明确的睡眠惯性或机制。
1周:吃饱睡睡饱吃刚出生的宝宝睡睡醒醒,除了睡觉、喝奶之外,醒着、哭闹的时间皆不多,生活作息也缺乏固定的规律。萧建洲医师指出,新生儿每天约有20小时皆在睡眠中度过,几乎是过着吃饱睡、睡饱吃的生活模式,只不过父母很难清楚掌握宝宝想进食的时间点,因此,必须以宝宝的需求为主,由成人迁就、配合宝宝的时间。
2周:开始表现游戏需求宝宝离开妈咪的子宫一周后,努力调适新环境的生活,开始对外界产生好奇与反应。虽然醒着的时间还是很短暂,但已经开始会因为尿布湿了、环境不舒服等其他原因哭泣,更会展现游戏需求。爸比妈咪可能会发现这个时期的宝宝除了睡眠时间缩短,还会等到玩累了才肯吃饭、睡觉,甚至到宝宝出生十天后,可能出现小宝宝吃饱还贪玩不肯睡的情况,此时父母可试着与宝宝说话或与孩子多进行一些互动,例如:拉拉小手、弯弯小脚等,满足宝宝的活动需求。
3周~4周:生活渐趋规律宝宝即将满月,身体发展渐趋成熟,作息的规律也有迹可循,例如:此阶段的孩子进食量增加,相较于刚出生时的频繁少量进食,现在已能维持两至三小时喝一次奶,摄取的奶量更是提升不少。然而,吃吃睡睡的简单生活已经无法满足宝宝需求,爸比妈咪得花上更多心力来安抚宝宝的情绪,就连睡觉也不再全是「自然而然」。
黄彦霖临床心理师提到,出生三、四周的宝宝比较能展现作息特性,除了进食量的变化之外,睡眠方面也有所改变,像是已能持续稍微长时间的睡眠,虽然仍无法像成人一样达到一次睡觉八至九小时,但父母可以开始着手思考如何在宝宝满月后进行相关的睡眠模式调整与建立。
2月~3月:睡眠机制稳定萧建洲医师提到,产妇分娩后的头一个月,正值月子期间,自然较无过多心力在关注宝宝的作息上,多为配合着孩子自然苏醒、睡着的时间,也因此造就宝宝维持无规律性的睡眠时间。而满月后,宝宝本身的睡眠机制渐渐稳定,家长在经过一个月的身心调理与摸索宝宝的特性后,开始可以掌握孩子吃饭、睡觉的时间,并能试着训练孩子的生理时钟,培养夜间长时间的睡眠。
黄彦霖临床心理师表示,人体的生理时钟主要受外在太阳光调节,白天醒来的时候,太阳光会让宝宝知道现在是白天,应该维持清醒,各种刺激包含视力、整体的发展等,会慢慢让孩子趋近成年人的睡眠模式,拉长夜晚睡觉的时间。孩子三个月后,每天平均睡觉15~16小时,白天醒着的时间延长不少,只剩下约三、四段的短暂睡眠,甚至可能学习开始自己入睡,像大人一样睡过夜。
4月~7月:建立日夜概念四个月宝宝的平均睡眠时间大约是每天11~14小时,这个阶段的宝宝,所有状态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黄彦霖临床心理师说:「睡眠模式也相对更规律,夜晚大致可维持七、八个小时以上的长时间睡眠,甚至更长时间,夜里即使没有喂奶也不要紧,新手爸妈可把握机会,让孩子练习与大人同步的作息。」
对于四个月大的宝宝来说,规律性是十分重要的,应尽量维持每天的日间小睡和夜晚就寝的相同时间及方式,父母更要多留心环境中的小细节,例如:睡前的仪式、生活中其他可能影响睡眠品质的原因。萧建洲医师举例,譬如有些喂母乳的妈咪在白天摄取太多含有咖啡因的食品或刺激性食物,宝宝间接从母乳中接触到咖啡因,使得精神亢奋、不易入睡。另外,父母的作息也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夜猫子爸妈自然也会养出夜猫子宝宝。
8月~12月:养成固定睡眠模式宝宝进入此阶段,通常已经养成固定的睡眠模式,家长在带养上应该会感觉轻松许多,晚上连续睡上9?12小时不是问题。但宝宝六个月后开始有分离焦虑产生,好不容易养成独睡、一觉到天亮的好习惯,这时可能出现「退步」的状况。
若孩子哭闹着要父母作陪,家长可以适时提供安抚,但别破坏之前的原则,譬如破例让孩子跟自己同床睡,而是应温柔坚定的哄孩子入睡,或许这样的模式持续几天后,宝宝哭闹情况就会获得改善。黄彦霖临床心理师特别提到父母要留意教养,既然希望孩子能稳定的睡个好觉,各方面原则都要掌握,例如:进食的时间、分量拿捏好,如果孩子没在睡前吃饱,半夜醒来的机会很大。想让孩子一觉到天亮,就得让他们在白天有适度的活动,并坚持自己的教养原则。
睡眠充足评估指标萧建洲医师说明:「孩子一个月内每天睡眠时间约16~18小时,两至四个月约14~16小时,四至六个月后约10~12小时,随着年纪增加,对睡眠的需求也会逐渐减少。」
然而,即使了解孩子各阶段平均的睡眠时间,但年纪小的孩子睡眠时间断断续续,家长很难计算每天正确的睡眠时间,心里也难免担心孩子睡眠不够充足。对此,黄彦霖临床心理师厘清,满月前的宝宝会自己寻找本身需要的睡眠量,家长不用过于担心;再者,每个孩子所需要的睡眠量,多少存在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的睡眠习惯也不会完全相同,不一定完全得用时间来计算睡眠是否充足。
举例来说,有些爸妈认为孩子整天都在睡觉,是好带养的指标;有些孩子会哭会闹,就是难带养;或者有些孩子习惯睡午觉,有些孩子即使不补充睡眠,还是能维持好精神,其实只要在不刻意干扰的状况下,孩子都会自然补足睡眠量。
睡眠不足的影响孩子一岁后,成人开始更在意小朋友每天就寝的时间,有些人认为晚睡的宝宝相较于早睡的宝宝来得不聪明,成长也会更缓慢。黄彦霖临床心理师澄清,研究发现某些群体的人们天生属于早睡早起的类型,另一部分的人们则是习惯晚睡晚起,这是因人而异的生理时钟特性。许多人流传晚上十点至凌晨两点是肝脏在运作排毒的时间,则为中医观点,认为体内脏器会有特定运作的时间,但西方医学目前没有获得相关证实,因此,黄彦霖临床心理师认为,与其计较与他人不同的睡眠时间,不如替孩子养成睡眠规律性,只要养成规律的作息,身体就会自己找到合适的运作方式。当孩子作息稳定、进入深层睡眠时,体内脏器就会规律运作、大脑就会自动分泌生长激素,家长毋须过度忧心。
另一方面,若您的孩子长期处于睡眠不足或非良好的睡眠品质情况下,则恐对生活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睡眠不足除了会导致精神不好、睡眼惺忪,情绪上也会遭受波及,可能出现孩子不爱笑、容易生气、反应少等症状,甚至影响到进食的意愿。若宝宝在睡醒后感到快乐与满足,且食慾、发展、身高体重正常成长,睡眠基本上应该没有问题,即使有些宝宝睡得不久,但对他们而言已经是足够的。
7因素导致宝宝睡不安稳Reason1:夜惊「宝宝睡到半夜,突然没来由的爬起来大哭」,出现这样的状况,可能是俗称的「夜惊」。引起孩子夜惊的原因,一般与孩子白天的情绪状态有关,例如:白天过度亢奋、玩得太过度、接触刺激性食物、睡前玩得太激烈等,都可能导致夜晚睡眠容易夜惊。黄彦霖临床心理师说明,夜惊时,孩子不是在做梦的阶段醒来,而是在深层的睡眠当中突然短暂苏醒,对外在环境没有办法快速透过意识层面确定自己身处在哪里,所以会无助的哭闹。
一般来说,夜惊对孩子其实没有太大的影响,反而是对成人比较造成困扰,为了确保孩子在睡眠时的环境是安全,成人可能要有所防范,譬如夜惊时,孩子对外在环境无法清楚掌控,可能发生从床上摔落之类的意外;再者,孩子经历夜惊的时刻,既非做恶梦,也不知道自己发生什麽事,因此,父母的安抚很重要,只要拍拍孩子、将他们抱入怀中,宝宝一段时间后就会再度进入睡眠状态。通常夜惊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对宝宝也不会有不良影响,萧建洲医师提醒,仅父母应尽可能避免引起夜惊的原因。
Reason2:梦魇发生状况与夜惊相似,差别在于孩子正经历一场恶梦,对宝宝来说,梦魇是身历其境,导致他们在害怕的梦境中醒来。黄彦霖临床心理师指出:「孩子可能在睡眠梦境当中遇到恐惧的事物,对宝宝而言好像刚才真的发生了恐怖事情,因此,情绪上会有比较高度的惊吓和恐惧。与夜惊相比之下,情绪更显不安,父母在哄孩子的过程会更辛苦,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与心力。」您或许听过孩子说:「刚刚有怪兽在追我」等话语,由于孩子深信自己刚刚在梦中真的发生令他恐惧的事,若想哄宝宝再度入睡,得花上更长的时间。
除此之外,床榻间的环境安全一样重要,家长需确保孩子不会在突然醒来后误伤自己。黄彦霖心理师进一步提醒,恶梦的发生跟孩子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为减少梦魇的情形出现,家长应避免孩子在白天接收恐怖、暴力等有关影片、资讯。
Reason3:日夜颠倒带养宝贝的初期,许多爸比妈咪经常遇到宝贝日夜颠倒的状况,明明到了睡觉时间,宝贝却不断哭闹,白天时却又睡个不停。事实上,婴儿在六个月前,并无昼夜观念。宝宝出生前,胎儿的作息习惯会依循母体,例如:妈咪在怀孕时习惯晚睡,宝贝出生后也会延续这样的习惯,出现白天睡觉、夜晚精神特别好的情形。若想协助宝宝建立白天与夜晚的观念,可能需要花上一些时间,所以越早开始进行越好。
另外,宝宝白天睡得过久,晚上自然睡不好,甚至会使家长夜不成眠。研究发现,缺乏夜间睡眠会扰乱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若宝宝到了晚上睡觉时间仍不肯「乖乖就范」,或是刻意拖延入睡时间,显示出他白天睡得时间过多。萧建洲医师表示:「日夜颠倒的情况到宝宝四个月后就能有效调整,如果宝宝白天睡不停,家长可以刻意将孩子唤醒,或尽量多增加一些和宝宝的游戏时间。」尤其下午五、六点后应避免让宝宝再睡太久,无论是打开窗户,让外头的光线提醒孩子现在是白天,或是带着孩子出门散步走走。总之,尽可能将宝宝一天最长的睡眠时间,留到晚上再进行。
Reason4:夜里的坏习惯有些宝宝睡觉时非得吸着奶嘴才肯入睡,或是半夜总要父母再提供一次哺喂,因而造成睡眠被中断。萧建洲医师提到,对年纪较小的婴儿来说,进食模式属于少量多餐,因此,总得再补充夜奶。但随着年纪渐渐长大,家长可以斟酌是否有提供夜奶的必要性,若是宝宝半夜没有醒来讨食,基本上舍弃一餐夜奶无妨,还能降低奶瓶性龋齿发生的机率。
另外,许多宝宝习惯含着奶嘴入睡,萧建洲医师提醒:「奶嘴应做为安抚用途,长时间含着奶嘴,可能在宝宝长牙后使嘴型受影响;其次,孩子入睡后口中若依然被奶嘴堵着,也容易使呼吸不顺畅,导致睡眠品质下降。」
Reason5:环境因素宝宝就寝时,爸比妈咪常出现「替孩子过度保暖」的举动,萧建洲医师提醒:「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夜里着凉,特意为宝宝盖上厚重的棉被,未料宝宝反而因此睡得不安宁。」过度厚重的寝具不但可能引起呼吸不顺畅,过高温度也会扰乱孩子的清梦,甚至因为过于闷热,导致皮肤出疹子,搔痒难耐反而让夜里更难入眠。
Reason6:病理原因当孩子在睡眠过程中遇到状况,父母应该先反问自己「孩子发生什麽事?为什麽要花这麽长时间才有办法入睡?」尤其首先要思量,排除生理上有无不舒服的警报,当身体不适、肚子饿或有其他病痛的时候,皆可能会影响睡眠品质。
Watch out!感冒症状
感冒症状容易使宝宝的睡眠品质受到破坏,例如:频繁咳嗽、气喘、鼻塞等,都可能会使小朋友在睡梦中醒过来。萧建洲医师提到,尤其某些小朋友在晚上的咳嗽症状会更加剧,建议父母若发现宝宝疑似出现感冒症状,可请专业医师协助,开立可抑制症状的药方。
Watch out!肠胃问题
举凡胀气、拉肚子、肠绞痛等肠胃问题,都是影响宝宝睡眠的常见原因,尤其婴儿肠绞痛目前仍未找到确切引起的原因,有可能是肠道神经发育未健全、喂食不当、牛奶蛋白过敏、乳糖不耐、喷乳反射太强等因素引起的肠子痉挛。此病症常发生于两至五个月宝宝身上,发作时间点有两个高峰,其一在傍晚四点至八点,另一个高峰点则在半夜12点前后。
肠绞痛发作时,宝宝的肚子看起来会有些胀胀、鼓鼓的,症状可能持续数个小时。而肠绞痛约至婴儿三、四个月大后就会逐渐缓解,但仍有部分宝宝到七、八个月大后仍受肠绞痛所苦。萧建洲医师表示,当婴儿肠绞痛发作时,建议父母尝试物理方法缓解,例如:替宝宝的肚子进行轻柔按摩,或将宝宝抱起来摇一摇、泡温水澡、尝试解便等,症状舒缓后,孩子就能再度入睡。
Watch out!长牙
长牙是宝宝成长的必经过程,但您可能不知道,长牙的过度期会带给宝宝许多不舒服的感受。萧建洲医师指出,当宝宝准备长牙齿时,会想要啃咬东西,随手可取的玩具通通放进嘴巴里,除了容易造成牙龈发炎,也会影响肠胃。另外,长牙的过程可能会出现一些发烧反应,使孩子的香甜好梦无法顺利发展。
Reason7:其他因素造成睡眠品质不良的原因有许多,婴幼儿敏感且稚嫩的身体对于环境中的种种改变都能立即感知,譬如当生活环境存在二手菸,刺激性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质也是造成影响睡眠安稳的原因之一。
黄彦霖临床心理师也指出,社会型态改变,许多家庭都是双薪制,很多孩子可能白天是托给亲友带养,虽然孩子年龄小,但却清楚知道父母的角色,当晚上推托着不肯入睡,原因可能来自于想要跟父母有更多时间互动。黄彦霖临床心理师强调,若孩子想藉由不睡觉来获得跟爸妈的互动机会,与其强迫式的斥责与拒绝孩子,爸比妈咪不如想办法在睡前多提供宝宝一些陪伴,和孩子一同准备入睡,或许就能解决孩子的睡眠问题。
用对方法孩子睡得更安稳满足生理、心理需求想要替孩子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萧建洲医师认为,父母选择的方法很重要。透过建立规律的入睡仪式,能让孩子知道自己正一步一步准备进入梦乡,比起现代许多家长使用3C产品做为与孩子沟通、妥协的工具,洗个舒服的热水澡、念一本故事书,才是让孩子安稳好眠的秘密武器。睡觉前,父母应让孩子生心理皆获得满足。举例来说,睡前的那餐一定要吃饱,如果奶量不足,宝宝半夜肚子饿,一定会起床哭闹。但有些家长可能会感到疑虑,若是让宝宝吃得饱饱才睡觉,是否会对肠胃造成负担?萧建洲医师解释,由于宝宝摄取的奶水相对于成人的食物好消化,因此,即使吃饱立刻睡觉,也不必担心肠胃无法负荷。
心理层面的满足则在于宝宝的需求,例如:孩子希望父母待在身边陪伴的时间可以久一点,此时家长可拿捏一个恰当的时间,譬如半个钟头后就离开宝宝身旁,不一定要待到孩子睡着为止。另外,也可提供小棉被、玩偶等安抚玩具来达到提供孩子安全感的来源。黄彦霖临床心理师提到:「宝宝对安抚玩具的需求因人而异,家长不需要强迫建立小朋友对安抚玩具的依赖,应以孩子的需求为主。」萧建洲医师也提醒,虽然安抚玩具可以满足宝宝的心理需要,但床榻间还是避免摆放过多绒毛玩具,以免引起孩子过敏,或有误触口鼻、导致窒息的危险。
避免半夜干扰宝宝睡眠前文中有提到,对于夜奶的提供与否,主要应以宝宝是否需要为考量,将相同的道理转移至换尿布这件事情上评估。萧建洲医师认为,半夜更换尿布多少会干扰到宝宝的睡眠状况,爸比妈咪可评估宝宝的尿量,如果夜里尿布真的湿得很严重,为了避免小朋友的皮肤出现不适,应适时更换。反之,当孩子大一点,日夜尿量会有所调整,父母可视情况省去半夜换尿布的步骤。
另外,有些家长为了维护婴儿的头型,会在孩子睡觉时不断翻动他们头部的摆向,这样的做法可能使孩子睡眠被干扰,应以孩子觉得舒适的睡姿为主。唯要注意避免采取趴睡的姿势,由于两个月前的宝贝不具有翻身及挣扎的能力,趴睡可能会使宝贝在睡觉过程中不慎猝死或窒息,而侧躺也有可能不小心翻成趴姿,父母应特别注意。通常在宝宝四个月后,对自我身体控制渐趋成熟,才会比较安全。相较之下,采取仰躺的方式最能避免危险。
隐藏在睡梦中的危险许多长辈担心孩子被「煞」到,会替宝宝到庙里求取保平安的护身符,萧建洲医师提醒,挂在颈部的细线,可能在孩子睡觉、翻身的过程中不慎勒住脖子,建议家长要特别注意,若情况允许,应于宝宝入睡前取下,以确保安全,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享受舒适的梦乡。
建立入睡仪式孩子四至六个月左右,父母便能开始着手进行建立入睡仪式。假设家长预计晚上九点要让宝宝睡觉,可在七点半或八点先进行哺喂,吃饱后拍拍孩子,并将室内灯光调暗,同时也要调整语气,变得轻声温柔,接着带孩子洗个舒服的热水澡,伴随柔和的音乐,哄孩子上床睡觉,念一本床前故事书,最后向孩子道晚安。黄彦霖临床心理师说:「每天都按照一样的步骤进行,让孩子知道自己固定要经历睡眠的过程,长久下来,这样的习惯会仪式化,自然会形成心理学中所谓的制约反应。利用孩子固定的睡前活动,能养成顺利进入睡眠的状态中。」
若孩子还不熟悉入睡仪式,可能会在床上蹦蹦跳跳,或者找一大堆藉口,如尿遁、喝水、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想藉此拖延睡觉时间,父母应明确表达立场,让孩子知道「睡觉时间到了,没得商量」,将孩子抱回床上,关上灯后离开,不要与孩子有过多的对话。
除此之外,爸比妈咪也可以利用其他小技巧,达到让宝宝对昼夜产生认知的目的。譬如白天时,尽量拉开窗帘或点亮灯光,让家中维持明亮,并提供音乐、广播等声音,让宝贝清楚知道「这是该活动的时间」;到了晚上,则仅开小灯,且保持周遭环境的安静,萧建洲医师提醒:「过亮的光线会对宝宝造成刺激,造成褪黑激素分泌出问题,进而影响睡眠。」并且,即便宝宝在晚上醒来,父母也要避免跟他们玩耍,才能顺利养成、认知在夜晚就要睡觉的好习惯。
让宝宝拥有独立的睡眠空间一般来说,父母都会担心孩子的安全,选择让宝宝与自己同房睡。萧建洲医师叮咛,宝宝与父母亲同睡时应具备属于自己的婴儿床,不建议与成人同床,以免成人在睡梦中不慎误伤宝宝,也能避免父母亲因焦虑感导致整晚无法入眠。
有些父母会训练孩子养成「自己睡」的习惯,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是首要条件,譬如年纪较小的婴儿,可以在他床铺周围「筑巢」,即利用棉被或枕头将宝宝睡觉的区域围起来,如鸟巢状,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年纪大一点的孩子,父母则可在孩子睡觉时,留一点门缝,让孩子知道爸比妈咪就在外面,降低心中恐惧。
选购寝具要点聪明挑选婴儿床挑选婴儿床时,首先父母应审慎评估材质,举例来说,婴儿床的外观有无掉漆、生锈或易脱落等状况。另外,婴儿床的四周最好都要有护栏,护栏间的宽度不能小于六公分,且必须为圆角设计,以防宝宝被刮伤。
婴儿床的尺寸有大有小,家长应评估家中环境及宝宝成长状况,考量要选购哪一种类型的婴儿床。市售的婴儿床多半是两段式,床板还可依实际需求来调整高度,通常小宝宝还不会翻身,床板高度可调到最高的那层;但对于已经会开始翻滚、好奇心强的宝宝,则要使用低一点的床板,可避免宝宝跌落。
然而,通常可自由变换护栏高度或具备可调整功能的婴儿床,尤需特别注意安全。若家中有较大的幼儿,在家玩躲猫猫等游戏时,可能调皮躲在婴儿床底下,一旦头部顶到婴儿床的床板,则容易有夹伤的危险,家长务必格外注意。
寝具配件一把罩初生宝宝的体温通常会比较高,爸比妈咪在挑选床垫时,应以透气性佳的材质为首选。市售常见的床垫材质很多,包括如乳胶、记忆棉、传统藤制或椰子床垫,值得提醒的是有打洞的床垫并不代表透气性一定就比较好,建议家长可在购买前详细的评比,了解各个材质的特性与优缺点后再决定。
与宝宝睡眠时密不可分的枕头,也是常让父母伤脑筋、难以抉择的寝具配件之ㄧ。枕头的功用在于支撑保护颈、脊椎,让宝宝的身体能够维持成一直线,对于刚出生的宝宝来说,身体仍处软趴趴的状态,具有良好支撑效果的寝具相当重要,无论太软或太硬都不适合宝宝使用,释压性较佳的材质可让宝宝更安稳的入睡,不会受到外来的振动干扰而影响睡眠品质。提醒家长,宝宝发育时身形变化明显,应避免同一颗枕头从小用到大,应根据宝宝生长发育状况来选择枕头的高度,而枕头的长度要与宝宝的肩部同宽最为适宜。
至于宝宝睡觉时的好夥伴「棉被」,则要在分量上多斟酌。适当的棉被应具备一点重量,以免过轻而容易被宝宝拉扯,不小心就会盖住宝宝的鼻子,造成窒息的可能,但也不能太过厚重,建议家长可选择比较透气、舒适棉质或毛巾被式的棉被,像洋葱式般层层盖上,再依照室内温度及宝宝的情况随时调整,并依不同季节更换不同材质的棉被。
掌握了宝宝的睡眠习性,并选购适合孩子的寝具后,距离成功提供宝贝舒适的睡眠,已经迈进一大步,黄彦霖临床心理师表示:「营造舒适、安静、安全的睡眠环境,有助于提供孩子顺遂的睡眠,建议家长尽可能提早培养宝宝睡眠作息,让孩子自然而然建立出生理时钟,在规律的时间起床、睡觉,不但对宝宝有益,以父母角度来看,帮助也很大。」替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爸比妈咪夜晚时便不会再被宝宝的哭闹声折磨得精疲力竭,亲子间的教养也将更容易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