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指的是23时至1时。
子时在古代的别称有子夜、夜半、夜分、午夜、未央、未旦、以及宵分等,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一个时辰,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3时至1时。
其他的时辰有丑时:1时至3时,寅时:3时至5时,卯时:5时至7时,辰时:7时至9时,巳时:9时至11时,午时:11时至13时,未时:13时至15时,申时:15时至17时,酉时:17时至19时,戌时:19时至21时,亥时:21时至23时。
十二时辰是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出没的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平时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惯而进行归纳与总结的,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十二时辰制,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在使用了。汉代的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4小时,每个时辰相当于2个小时。《新唐书·历表》中就明确地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子时为中点,也就是现在的零点(24时),作为一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