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的群雄并起、群英荟萃中,张昭无疑是一位重要人物。他辅佐孙策、孙权兄弟二人,开创并巩固了东吴政权,侍奉江东三代君主,是东吴的开国元勋和重要决策人物。张昭少而好学,博览群书,长而有谋,才冠当世,是东吴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人物。
张昭在孙策创业时便深受器重,“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他帮助孙策讨伐叛军,稳定江东局势,功劳卓著。张昭性格刚正直爽,与袁绍的谋士田丰有些相似。年轻时曾被举孝廉,但他拒绝了这一荣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张昭南渡长江,来到江东。
孙策在江东打天下时,周瑜向他推荐张昭。孙策三次登门请张昭相助,最终张昭应允辅佐,深得信任,被任命为长史和抚军中郎将。孙策临死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告诫孙权担负起兄长未完成的事业,成就江东霸业。他亲自扶持孙权登上权力宝座,帮助孙权稳定了江东局势。
孙权继位初期,一切事务由张昭打理。他上奏朝廷、下令郡县,安排官员各就各位。张昭性格直爽,不论孙权是否高兴,都会直言相谏。孙权喜欢冒险骑马射虎,张昭劝谏说:“君主应驾驭英雄,驱使群贤,岂能以勇敢于野外逐猎为荣?”孙权听后感到惭愧,收敛了许多。
赤壁之战前夕,张昭却带头主降。此时北方已基本安定,52岁的张昭无心也无力再战。孙权年轻有为,正想大展宏图,必须有江东上下同心协力。孙权需要有人坚决主战,这本应由张昭承担,但最终由周瑜和鲁肃担当。确立抗曹后,张昭被任命为战时后勤供给总调度,支持赤壁之战。
曹丕篡汉后,群臣推举张昭为丞相,但孙权认为丞相职责繁重,担心张昭负担过重。第一任丞相孙邵去世后,群臣再次推举张昭,孙权仍不同意,认为张昭性情刚烈,不适合担任丞相。这一决定有其道理。
张昭虽才华出众,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反而适得其反。他架子大,虚荣心强,无法凝聚力量、协调关系。顾雍相比之下,沉默寡言,稳重威严,适合担任丞相。孙权最终任命顾雍为丞相,称赞他“顾君不言,言必有中”。
孙权不因张昭的资格、威望而任命他为相,正确地看到了张昭的不足。尽管如此,孙权对张昭这位顾命之臣仍十分敬重。古人用人尚不按资排辈,而是量才而用,这一点值得今人借鉴。张昭虽未能成为丞相,但他对东吴的忠诚与贡献,依然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