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是中国古代皇帝在祠堂祭拜时使用的称谓。随着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在唐代,谥号逐渐成为人们对皇帝的称呼,代替了庙号。比如唐朝以前的皇帝,我们一般称之为谥号,如文帝、武帝。自唐代以来,“太宗”、“高宗”、“玄宗”等称号更为普遍。毕竟,与唐太宗的庙号相比,谥号确实显得有些冗长。
皇帝的庙号名称以“祖”和“宗”结尾。对王朝有开拓之功的皇帝一般被称为“祖”,而固守基业的皇帝一般被称为“宗”。
此外,在“祖”和“宗”之前还要加一个字。庙号名称的选择不遵循谥法,但也有贬义的,如汉灵帝、汉哀帝。
最特别的寺庙名称是“圣”。“圣”是指具有极高道德智力的理想人物,因此“圣祖”和“圣宗”的寺庙名称受到高度赞扬,尤其是“圣祖”。
在封建社会的历代皇帝中,只有康熙获得了这个庙号的名字。而唐圣祖李耳和宋圣祖赵玄朗是神话人物,不是皇帝。
至于蜀圣祖、新罗圣祖等,都是割据政权或附庸国家君主的庙名,影响力太小。而清圣祖的争议很大,这里不过多讨论。
也就是说,“圣宗”这个寺庙的名字,仅一位古代皇帝获得,他就是辽圣宗耶律隆绪。
有些人可能对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说到他的母亲,可能就会恍然大悟,他母亲正是大名鼎鼎的萧太后。
公元972年,耶律隆绪生于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根据契丹语,他的绰号应该是“耶律文殊奴”。他自幼酷爱书法、诗词等汉学知识,对中原地区的君子必修课——射箭、律令、绘画也十分精通。
公元982年,由于辽景宗去世,耶律隆绪成为新的君王。景宗去世前,任命萧楚皇后监管朝政,即后来的萧太后。第二年,辽改国号为“大契丹”。
此后几年,契丹在萧太后的领导下稳步发展。至于年幼的耶律隆绪,当时的能力有限,主要是跟随母亲学习如何治理国家。
公元1009年,萧太后身患重病,将皇位传给了年近四十的耶律隆绪。在此之前,辽国已经与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并建立了中京城,基本确立了辽国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亲政开始后,耶律隆绪大致沿袭了他母亲萧太后时期的政策。
第一,改革体制,积极汉化。辽朝是由契丹游牧民族发展起来的,他们最初看不起汉人,禁止学习汉文化。自耶律隆绪父母改革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没有得到改善。
第二,解放奴隶,完成辽封建社会的过渡。在耶律隆绪时代,仍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奴隶制度。贵族可以自由出售甚至杀死奴隶。
耶律隆绪掌权后,下令禁止杀害奴隶,并取消了贵族的一些特权,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
那时,奴隶被解放,成为了辽的户籍人口。辽朝成功地摆脱了奴隶制,进入了封建制度。
第三,扩大疆域,四方来贺。他在位期间,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政策,从中原取代了四方的地位,西夏和高丽都臣服于辽国,包括女真等部落,维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即使在当时,西方人也错误地认为辽国就是华夏政权。
公元1031年,耶律隆绪逝世,享年61岁,号圣宗,谥号文武大孝宣皇帝。
总的来说,在辽王朝统治期间,辽国在治理国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将辽国推向了鼎盛时期。因此,从辽的角度来看,他被尊为“圣帝”是合理的。
然而,对于中原政权来说,他的存在就不太令人喜欢了。